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趋势
音乐人王晓平:艺术教育燃希望
 [打印]添加时间:2021-07-19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379
 王晓平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祖籍陕西渭南,生于甘肃兰州。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方,黄河蜿蜒流淌,滋润着古老文明,养育着万千子孙。数千年来,这里文化富集,人杰地灵。从古代《诗经》中的《秦风》《豳风》到今天的秦腔、花儿,都显露着粗犷洒脱,率直真诚的个性和胸怀天下、奉献家国的远大情怀。

把教书育人视为神圣使命

黄土地的艺术从小就滋养着王晓平的理想情怀,他生长在一个教育世家,父母均为知识分子,从小就养成了钻研艺术、勤奋读书、知书达理的品质。父母希望他也能做一名教师,为书香门第传家。多年后,通过努力,他顺利成了一名高校教师,从事师范音乐教育,如今已在高等教育岗位默默耕耘25年。他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有的成了国内著名歌唱家,有的是基础音乐教育战线骨干,还有的奋战在教育管理一线……

王晓平从小热爱音乐,熟读唐诗宋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1991年参加高考,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四年本科学习,他充分领略到音乐的无限魅力。1995年7月毕业,他即任教于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先后获助教、讲师、副教授职称。工作不久,他就因成绩突出而出任音乐系副主任之职。他似乎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料,他讲授声乐、中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音乐鉴赏等课程,深入浅出,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强化和推进,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为教师,王晓平一直把教书育人视为神圣使命,他认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关乎智慧的探求过程,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个民族、国家或族群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最为重要。

志向爱好与中国传统音乐紧相连

从小酷爱音乐的王晓平,虽在城市成长,但尤其钟爱民间音乐。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他的志向和爱好一直都与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是学习和教授民族声乐和古筝,后又学习和教授民族音乐学,专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快速,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音乐师资, 1999年7月和2007年9月,王晓平先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2年6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学无止境,勤于钻研,勇于攀登,否则,时间长了,知识便会过时、陈旧,会误人子弟。他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现状与实际,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关注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建设,在2009年“首届北京传统音乐节”时,他就传统音乐教育作了“区域音乐文化与乡土音乐重建”的大会主题发言,产生了广泛影响。2017年4月,他带领学生采访了旅居海南的著名音乐学家伍国栋先生,就民族音乐学发展和中国传统音乐现状做了深入的交谈和剖析,文章发表于《中国音乐学》2019年第4期,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