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
第一,民间音乐是带有一定民族特色的音乐,能够展现人民生活状况。民间音乐通常在内容上展现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能够激起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描述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民间音乐中,最早的民间说唱音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家喻户晓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最早都是由艺人口头说唱的,例如脍炙人口的《氓》和《蒹葭》等名篇,实际上在当时是以一种音乐说唱的形式存在的,这也是我们国家最早的民间音乐。因为其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展现的内容多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研究民间音乐是探究不同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民间音乐展现民族凝聚力。民间音乐发展到后来更是具备民族化的倾向,许多民间音乐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包括一些山歌(如劳动号子等),都反映了不同民族在劳动过程中的凝聚力,例如在2006年被我国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澧水船夫号子》,其中的上河腔气氛高昂,展现了船工在河流上奋力划船的劳动场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又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展现了一位少女等待心上人回归的场景,充满了离愁别绪的乡土情怀。
第三,排解情绪,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民间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备艺术本身的社会功能。民间艺术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民间音乐的创作与表演,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际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业余生活。例如从汉代开始流传至今的民间音乐形式百戏,包括了歌舞、幻术、杂技等,其他民间说唱艺术,如道情、戏曲艺术等,这些民间音乐通俗易懂娱乐性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民间音乐的实际用途。民间音乐立足于人民的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中,都涉及民间音乐的运用,例如湘西土家族的祭祀仪式往往需要配上音乐和舞蹈,借助音乐讲述传说故事,增强祭祀的仪式感。一些在局部地区内流传的童谣和儿歌,其本质是用于夜晚哄孩子睡觉的,但是由于其旋律简单,乐律动人,使之能够广为流传。
二、音乐教学中要利用好民间音乐
首先,高校可聘请民间音乐艺术家进行授课,目的在于提升课堂质量,将民间音乐知识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教学。为此,许多高校组织专家成立新教材的编写组,邀请一些著名民间音乐艺术家参与教材的编写,对教材内容提出修改整理意见,提高教材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另外,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体现,因为民间音乐的内容比较宽泛,不只是单纯的乐器演奏和民族歌舞,还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编写教材时必须兼顾内容的审美性和政治性,多选用积极向上的内容,从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中甄别出具备代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民间音乐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产生民族自豪感。
其次,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在过去的教学中,因为民间音乐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学生没有领会到民间音乐的价值。如今已有完善科学的民间音乐教材,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民间音乐的实践方式和理论内涵。
然后,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被动式的,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民间音乐发展的时间长,种类形式繁多,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难免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目前,一些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民间音乐的走访调查,让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少数民族生活区,切身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民间音乐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直观地接触民间音乐。另外,还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民间音乐实践课程,让学生进行情境创设教学,观看一些民间音乐艺术表演,并尝试进行分析、学习和模仿。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突破,创造更具文化气息的教学氛围。
最后,要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让民间音乐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民间音乐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艺术元素,例如歌舞、声乐、器乐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重复一段民间音乐,让学生反复欣赏,感受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另外,许多民间音乐都与电影电视作品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与民间音乐有关的电影电视作品进行播放展示,让学生在电影作品中感受音乐的力量,体会民间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如民歌《揽工歌》出现在电影《黄土地》中,结合电影的剧情和画面,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歌曲中劳动人民在那个年代的苦难生活。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开展唱民歌比赛,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参与中汲取民间音乐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间音乐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民间音乐发挥出的艺术力量,能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品味文化和哲学的韵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