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音乐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其艺术内容多展现民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是除了史料文字记载之外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反映历史上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直接证据。不同民族音乐的存在丰富了音乐的风格、类型,保证了世界上不同文化艺术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我国音乐艺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基之所在。
作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对群众的精神文化和思想理念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下滩号子》《劳动号子》等,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日常劳作和生活的场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间艺术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民间音乐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文化活动方式之一,近年来由于文化生活方式的增多才逐渐退出大众视线。重新唤醒民间音乐的文化力量,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重要。除了具备群众性和生活性的特性之外,民间艺术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地域不同和民族文化差异产生了多样的民间音乐。例如,陕北地区的民歌往往慷慨高昂,音调高,音色洪亮;南方地区风景秀丽、气候温润,因此江南的民歌往往温柔婉转。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特征,民间音乐很难以一种具体而系统的方式进行集中传承,任何一个地域的人才匮乏都有可能导致民间音乐的流失,因此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和继承是必要的。
二、民间音乐具有艺术审美性
第一,中国民间音乐本身是十分优秀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样的生活地理环境让我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民族音乐具有艺术审美性,表现在民间音乐本身具备音乐的审美性特征,在音律上表现出和谐动人的特点。例如在《高山》和《流水》的曲目中,《高山》的旋律激扬向上,在联觉中能够通过音律产生高山的画面联想,《流水》则展现了水流的湍急和平缓,两者在音律上都极具和谐感。在表达感情方面,民间音乐同样表现出了音律之美,例如《二泉映月》的音律给观众一种悲伤的情绪,又在最后几个急切的音符中展现出了悲愤不甘,反映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文化底蕴,在音律上和谐感人,十分生动地表达了创作者的情绪和思想。
第二,民间音乐具有审美性,表现在它体现了我国的精神文化内核。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在无形之中反映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间音乐以音乐艺术的方式口头传述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局面,表达了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特征。例如,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多有忧愁、悲伤的特点,因为当时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与国之间的征伐让百姓陷入苦难之中,如楚辞《离骚》,在当时作为一种民歌,展现了创作者内心的苦闷,但是又带着欲施展抱负的壮志和爱国之情;又如《秦风·无衣》唱出了先秦时期从军曲的慷慨激昂,展现了秦国将士在抵御西戎外敌入侵的战争中的英勇。
第三,民间音乐具有审美性,表现在它是流动的。民间音乐并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它有着属于自己详细而系统的发展脉络。在历史和社会的进步中,民间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也多有发生变化。民间音乐是随着时间的运动而发展的,山歌歌唱不同时期的情感、生活,具有时间性的民间音乐拥有丰富的内容,体现了音乐流变性的美感。
三、民间音乐引领社会文化
一个社会的艺术文化倾向反映了这个社会整体上层建筑的形象。当一个社会的民间音乐普遍表现出低迷、悲伤、苦难时,那么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一定存在问题;反之,当民间音乐普遍表现出积极、乐观、赞美、快乐等情绪时,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稳定的、发展的。同样的,民间音乐反映社会的常态,也能塑造社会整体审美倾向。战争年代之所以能够产生数量巨大的爱国主义民间音乐,不仅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普遍影响,更是时代的需要。长期处于战争之中的人民群众需要积极的文化力量给予引导和精神支持,大量民间音乐为当时许多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
总之,民间音乐经历了长达千年的发展走到今天,其音乐的创作中蕴含着民族精神和铭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思想信念。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民间音乐表现出逐渐没落的趋势,这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艺术发展必然面临的问题。保护和继承民间音乐,实际上是保护中国的国民记忆,也是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进行保护和继承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通过“自我”与“他者”两个方面进行发展创新,一方面不断创新民间音乐的形式和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为民间音乐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满足群众艺术需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实现民间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