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音乐剧《新华报童》五一燃情首演,艺术总监甲丁:这部戏“又红又辣”
   4月30日至5月2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原创音乐剧《新华报童》将这里进行为期三天五场的首演。与人们印象中的老电影《报童》和同名话剧是同一个题材,讲得都是皖南事变历史背景下新华日报和报童的故事,但是这部音乐剧更加着墨一群燃情少年的成长,有歌有舞有激情还穿插着谍战故事。在音乐形式上,更是毫不违和的融入了说唱和摇滚的气质,让这个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山城重庆的燃情故事与当代青年观众发生情感与审美的共鸣。总之,用艺术总监甲丁的话说,《新华报童》是一部“又红又辣”的音乐剧。
 
  01
 
  这是一个燃情少年的成长故事
 
  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支持,北京甲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联合出品了原创音乐剧《新华报童》。从名字不难看出,《新华报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个小群体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一群沦落街头的市井报童,逐步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感召下,逐步成长为勇于与国民党顽固派做斗争的爱国少年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上世纪40年代,但是从全剧整体的音乐编排与风格呈现上,却出人意料的使用了现代质感的视听语言。无论从故事编排、音乐风格、舞台效果上,也都从少年视角出发,全方位燃动多巴胺,使得两个时代的少年,通过艺术作品,达到热血的共通与共振。
 
  02
 
  不管什么戏,讲的都是人的故事
 
  为这部戏执笔的是年轻的曹瑜,除了编剧她还担任着该剧的制作人。曹瑜说:“最初,导演美花选择了‘报童’这个题材找到我,开始商议的时候遭到了艺术总监甲丁导演的反对,他怀疑我们这个过去的老题材能做出什么新意来?后来,我们到重庆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都是一个非常具有战斗精神的城市。所以拿到这个题材之后,我们想故事一定是一个新的故事,新的故事的出发点就是那个年代的少年在乱世中的所作所为如何去寻找他们想寻找的信仰,与现代的少年有一些精神上的共鸣,也就总结在了这部戏的口号‘热血少年,敢梦敢当’八个字当中。”曹瑜称:“我们想用现代少年精神内核力量去致敬建党百年,致敬那个年代的少年们!所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新工作,我们渴望用一种现代感的表达让年轻人了解那段光荣岁月,并且让更多的观众将剧中中华少年应有的敢梦敢当的勇气带到现在的生活当中。”
 
  作为负责讲故事的编剧曹瑜说,不管是中国故事、红色故事还是少年故事,什么故事都是从人出发,红色题材同样是人的故事,“从人性出发大家就会产生共感和共情的,每个人物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真真切切的感受,大家都期待着我们有一个和平的国家、更好的前途、幸福的生活,把这个放在故事当中自然就会打动当代观众。其实,这个故事的创作对我来说很简单,就是说人话做人事唱真实的情感,剧中所有的少年都是够燃够飒够酷。”
 
  曹瑜不想剧透太多,只是蜻蜓点水的强调,这部戏肯定是一部青春励志大戏,其中还加入了一点谍战的情节。曹瑜介绍,“报童”的故事发生在皖南事变的背景,当时正处于国共二次合作期间,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围剿了新四军近九千将士。当时,情势非常严峻,周恩来同志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即便南方局的每个共产党人要面对被捕甚至牺牲,也都不能离开重庆,因为一旦离开国共抗日的统一战线就会受到影响。在剧中,两位新华日报的编辑记者在接到这个决定之后,在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留下来,在这个环节他们和孩子们跳了一支舞蹈,通过这支舞蹈告诉孩子们,在未来的世界中国一定是美好的,你们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她说,这是剧情当中最打动自己的一段。
 
  导演美花在创作理念上提出了一大堆的问号——选择了红色题材能否吸引年轻人观看?观看之后能否心跳加速?能否热血沸腾?还有就是会不会让九零后和零零后认为我们是在说教?最后,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现代审美,在和现代观众进行情感交流时一定要说人话。美花说:“这是我在拿到编剧剧本之后一直在推敲思考的问题。每个演员、每个角色以及每个角色的音乐形象我们一直在斟酌和考虑的,在落实的时候跟每个演员要谈很长时间。我有孩子,我问他知道报童吗?他说不知道。我问他,你会唱《卖报歌》吗?他张口就唱。就此,我们跟音乐总监何其老师反复探讨,音乐形象一定要让现代年轻观众听起来热血沸腾。”美花也强调了那八个字“热血少年,敢梦敢当”,她和主创团队希望让这部戏变得具有可看性和紧凑的节奏感,大家到时候屏住呼吸一直看下去。
 
  03
 
  音乐一定要好听还要输出能量
 
  《新华报童》的故事取材于《新华日报》在皖南事变前后的历史事件,故事的创作上既有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也有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还有热血少年的成长历程,因而使得剧情非常充实,无论对于年长观众还是年轻观众,都同样具有吸引力。在整体音乐的创作上,《新华报童》音乐总监何琪表示:“用音乐的力量放大歌词和剧本的文学张力,让观众真切的在剧场里感受到音乐剧这种现代综合艺术的魅力。”在音乐编配上,更是尽可能地合理融入当下的流行音乐风格和编配手法,用让大家即熟悉又在观演的当下环境里能感受到新奇和强烈的戏剧冲击。比如在这一幕主旋律音乐剧当中,你既可以听到川味说唱与咏叹调的奇妙混搭,也可以欣赏到硬核摇滚与红色主旋律的激情碰撞,其中既有经典与创新的杂糅,又有传统与流行的对抗,这种风格上的大胆应用与尝试,期待能燃起每个时代少年潜在的能量。
 
  说到创作过程,何琪说刚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说实话有点懵,“这是现实啊!我的孩子都不知道‘报童’是干什么的。甲丁导演让我们做一个少年的戏,我就开窍了,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少年的心,于是我们就去努力地做一个少年的戏,我创作的目标很明确,一定要好听,同时要输出能量。”何琪说自己心中的有一个执念,做音乐这么多年一直想做一部商业性很成功的剧目,他很感谢甲丁导演能给自己一个试验的机会。他说,自己就是奔着这个该目标去的,他希望他写的每一个音都值得大家付出的票价。
 
  04
 
  重庆人本身就很摇滚
 
  关于重庆,艺术总监甲丁回忆了一件往事。很多年前,他和团队受邀拍一个纪录片《重庆人》,经过四十天的调研,他发现这部片子根本拍不出来:“因为你可以拍出重庆人每个人的个性,但是任何一个导演都拍不出重庆人的风骨,这里人的风骨太有特点太具特质。”所以,这一次在《新华报童》的创作中,主创团队充分发掘在重庆正地方发生的这个故事,尤其是在音乐的表现上用了重金属摇滚的极现代的音乐语言构成整剧的音乐面貌。他说:“在这个演绎的过程当中,大家感受到这个老题材给予我们的现代语言的讲述。”甲丁总结说,重庆人平常的说话都有韵有板,都有嘻哈和HI-POP的感觉,“我们并非是要在舞台上把一个现代的乐种对应四十年代的重庆生活,不是这样,而是我们觉得用这种方式去感受去表达重庆人的生活以及语言的交流方式,是最合适的。”甲丁强调了“合适”这个词:“合适是我们这次创作音乐的定位,除了嘻哈和HI-POP,还有摇滚的元素,都是基于这个考虑。”重庆人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就是“火爆”。甲丁举例说,两个成都人面对面吵架,吐沫都喷到对方脸上了还在吵,而重庆人说出“啥子”之后就可能有一个人倒在地上了。一般网红店门前会排上长龙,但是重庆这种现象不多,因为他们不想等,你再网红我看人多扭头就走。除了火爆,甲丁还总结出重庆人的另一个词,就是骨子里的“硬气”。所以就是当年日本人轰炸的时候,这个城市会越炸越强,最后日本人发现这个城市是炸不垮的,干脆就放弃了。
 
  甲丁在发布会现场也表达了这部音乐剧对于创作者的“折磨”:“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是艰难的,可能我的严苛更是加剧了这部剧所有主创的折磨,但这所有,都将在得到观众掌声的那一刻,得到释怀。”事实上,在第一次联排的时候,甲丁当众毫无情面的发了火儿,一瓢凉水泼下去让在场的主创人员后脊梁冒凉风。不过,他们理解甲丁导演的用心良苦。甲丁也表示:“我必须要给他们泼凉水,因为我希望他们做得更好,我希望到首轮演出的时候,让观众来检验他们的导演组的能力。他们最不幸的让我来当艺术总监,因我们看的好剧太多了,我们总拿好剧的标准要求他们,所以他们压力山大,我希望这山大的压力能变成你们创造奇迹的动力。”
 
  05
 
  老报童和新报童奇妙相遇
 
  《新华报童》聚集了李炜鹏、齐齐、曹小欠儿、王哲、湛嘉丽等一群颇具实力的音乐剧演员,他们彰显出来的自信气质、超强的唱功实力及表演爆发力,让剧中角色鲜活而清晰。发布会当天,这群新报童遇到了当年的老报童——数十年前出演过电影版《报童》的老演员李若君,老少相聚成了现场温情感人的画面。看着眼前这群青春活力的孩子们,年逾耄耋的李若君感慨万千,思绪一下子闪回到当年的激情岁月:“五十年啦,这个角色是我五十年演的,今年我已经把八十五岁了,四十岁那年我演的《报童》。那时候演戏需要体验生活,我们去重庆体验生活,三百四十一级台阶,我们一天要跑三趟,去体会报童一天十二小时的生活。所以,我对报童的感情非常深。五十年啦,还在我心里。”
 
  在这部戏中,有两位共产党员的角色——新华日报的编辑乔世宁和女记者卓娅。乔世宁的扮演者齐齐透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们私下还是做了不少的案头工作,当时时任新华日报总编辑华岗和副总编辑章汉夫,我们从他们身上找出很多点来充实乔世宁这个角色,让他更加的有血有肉有温度。卓娅的扮演者曹小欠儿说,这是一位浪漫而又犀利的女性角色,她是一位无所畏惧的记者,又是一位向往内心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我希望这是一位代表女性发声的角色。
 
  《新华报童》加进了说唱摇滚的现代音乐元素,这对于一直唱音乐剧的李炜鹏来说有一些困难,他说:“在音乐剧的下半场有一段四个人的说唱,非常棒。说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儿,有时候做梦都在背词儿,可是一上场就有可能忘掉,它和我们常规记忆歌词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编剧曹瑜透露,剧中的说唱乐还有演员周子君的功劳,“在排练过程中,演员被重庆这种精神打动了,周子君对我说,这段说唱我很想自己写,于是就有这段带着重庆口音的说唱。”专业说唱歌手出身的周子君自信满满,他说:“说唱和音乐剧这两样是我热爱的东西,也是我今后艺术道路持续的方向。没啥好说的,对于说唱,我是专业的,没啥难度。无论是说唱还是音乐剧,我希望它们能够在中国大地上走起来。”
 
  剧中的反派角色扮演者王哲开着玩笑说,虽然自己演的是个坏人,但其实生活中的自己是个好人,“在诠释这个角色时心里就会有很多矛盾,不知道如何去诠释他,因为导演一直要求去脸谱化,不能让观众觉得在形式和外形上他就是个坏人,而是让他有血有肉有人性,这样才能将人物更真实的表达出来。”
 
  06
 
  致敬经典并不依托经典
 
  几乎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卖报歌》绝对是一个抹不掉的旋律,张口就能唱。看到《新华报童》的名字,自然也会将这首儿歌联想在一起。事实上,在这部戏中,作曲家何琪只是在开头将这段旋律的元素放进去,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听到一点点味道,也算是像经典的致敬。甲丁解释说,是否使用这首歌让主创们纠结了很长时间,首先这首作品诞生于上海,是一首上海报童的歌曲,但是被引用在电影《报童》和同名话剧当中。这首歌深入人心,一定要有它的音乐元素,但是不强调它。作曲何琪则认为:“对于我们八零后这一代人,这首歌记忆太深刻了,将来还会继续很深远的影响一代又一代,这是那个年代一个经典。但是,我们又不想用整部剧去依托这首歌,我们在致敬这首经典的同时,要用旋律的手段、音乐气质的手段去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所以还是要本着戏剧的表现出发。”
 
  音乐剧《新华报童》在主创班底心中的气质——
 
  编剧曹瑜——燃
 
  舞美郑金启——热血
 
  作曲何琪——感人泪目
 
  艺术总监甲丁——又红又辣
 
  “热血少年敢梦敢当”
 
  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资助项目
 
  原创音乐剧《新华报童》
 
  演出地点: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演出时间:4月30日19:45
 
  5月1日14:30/19:45
 
  5月2日14:30/19:4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