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保持计划|“孩子王”如何为音乐、艺术与影视注入童年情怀

1 / 1
简介:
报道News|#洞见Break Down
By亨利周
1
流行音乐的儿歌时代
范晓萱《小魔女的魔法书第一辑》
1996年,刚刚出道一年的范晓萱,机缘巧合地为电视台播出的日本卡通《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录唱了中文主题曲。唱片公司无心插柳,将范晓萱演唱的卡通歌曲集结发行了新专辑《小魔女的魔法书第1辑》,结果意外地畅销,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两张偶像专辑。
这也是华语流行音乐人首次涉足儿歌的尝试,其巨大的成功令高度工业化的台湾唱片业瞬间嗅到商机。很快,范晓萱推出了一连串的《小魔女系列》,例如:《音乐小魔女》、《小魔女第1变:舞法无天》和《小魔女的魔法书第2辑:摩登家庭》,其中的《健康歌》,《小叮当》,《我爱洗澡》等歌曲都大受欢迎,传唱至今。
在这期间,虽然也有发行国语流行专辑《好想谈恋爱》,但范晓萱小魔女的形象已深入人心。1998年,范晓萱登上央视春晚,和解晓东一起合唱了《健康歌》:“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让全国掀起了一阵“健康风”,童谣从未如此流行。
在众多范晓萱儿歌背后,是有过儿童编辑经历的作词人许常德。除了范晓萱的《健康歌》、《稍息立正站好》、《豆豆龙》等经典儿歌外,他也为填词过许茹芸的《如果云知道》,王菲的《矜持》等经典流行歌。
横跨创作类型的许常德认为,儿歌不应装可爱,更不要有说教式的歌词,儿童也是听众,而且还是一个庞大的同种群体,制作人应注重听众的感受,并量身定做儿童的感情。他创作的儿歌独辟蹊径,表达出孩子真实想法和诉求。
但就在范晓萱凭借儿歌如日中天之际,她却开始越来越害怕被定位成儿歌歌手。希望能当创作歌手的她,开始了与经纪公司对抗的痛苦转型。
直到1998年,她剪去耳下短发,宣告不再当穿着彩色衣服,戴着女巫帽,骑着扫帚的儿歌姐姐,成为了有目共睹的创作歌手。
徐怀钰第一张个人专辑
然而,范晓萱兴起的儿歌风潮已在华语流行乐坛吹开,除了阿雅的《锉冰进行曲》,更能够代表当时流行音乐儿歌化风潮的还有“平民天后”徐怀钰。
1998年,滚石唱片将刚出道的女歌手徐怀钰、李心洁、吴佩慈和陈绮贞,一同组成“少女标本”进军香港乐坛,发行同名合辑。同年,徐怀钰又单独发行《向前冲》专辑趁胜追击,一炮而红。
在《向前冲》收录的单曲《怪兽》中,徐怀钰站在童年幻想和少女成年的中间地带:“有怪兽/大怪兽/丑怪兽/粘着我/张开嘴一口又一口啃着我。”童年不具名的丑恶存在,原来是成人世界的规则与偏见。
她更红的歌曲是《我是女生》,作为流行音乐中“儿歌”类作品的代表作,其亲和力与传唱度让徐怀钰成为90年代红极一时的偶像,并衍生了“水果妹”柯以柔等试图模仿她儿歌路线的歌手,尽管后者星途并不顺利,最终成为一片歌手。
柯以柔《环游世界》专辑
如今再谈华语音乐界中的童心,许哲珮或许是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名字。
如果说范晓萱是工业打造的小魔女,那许哲珮就是浑然天成的彼得潘。在童话故事《彼得潘》的世界里,只要有一个人不相信精灵,就会有一个精灵失去生命,最后所有的精灵都随之消逝。直至最后,彼得潘说“我相信精灵,我相信,我相信…“精灵们竟然一只只地苏醒。
这也是许哲珮最喜欢的故事。
许哲珮Taiwan Beat
19岁,在温哥华读书的她回到台北,把自己创作的《气球》上传到当时的网络平台“滚石可乐”分享,意外成为全年度的点播冠军,并因此获得唱片公司合约。
在发行首张专辑后不久,由于唱片公司陷入经营危机,许哲珮在之后的6年期间无法继续发行专辑。但她并没有放弃音乐,反而远赴美国伯克利学院学习爵士乐,在演艺道路遭遇重重挫折后,依然做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水晶球,马戏团,许愿池的美好梦境。
就像她创作的《孩子王》,用孩子的口吻,提醒着长大的人们自由而勇敢地不忘童心:
像小鸟一样自在飞翔如果有一天你终于长大我不再是你的两只翅膀你不再是我的我会永远做你心里的孩子王
2
当代艺术的返璞归真
胡安·米罗Carl Van Vechten
1893年,胡安·米罗(Joan Miró)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他的手艺人父亲和加泰罗尼亚的自然风景,带给了他最初的艺术影响。
米罗的很多作品近乎小孩的涂鸦——他用孩童的笔触来画出大人的观察,表达出超脱而诗意的抽象理念。在这一点上,他与超现实画派、达达画派都不谋而合,并成为和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绘画大师。
胡安·米罗《太阳》MoMA
米罗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著名的信徒就包括了发起眼镜蛇运动(COBRA)的艺术家们:Karel Appel,Constant,Corneille,Christian Dotremont,Asger Jorn,Joseph Noiret。
COBRA得名于创始成员的家乡首字母缩写:哥本哈根(Co),布鲁塞尔(Br),阿姆斯特丹(A)。1948年,六位创始艺术家在巴黎圣母院签署了眼镜蛇宣言,致力于即兴创作与艺术实验,反抗古典艺术和学院派,并从胡安·米罗,保罗·克莱(Paul Klee)等艺术家和儿童画中汲取灵感。
Karel Appel,A beast-drawn manChristie's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大都线条简单,色彩鲜艳,一如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在作画,追求朴素与自由的艺术表达,创作出一幅幅诙谐又童真的作品。
3
电影世界的成人童话
《剪刀手爱德华》海报
很难想到哪位导演比蒂姆·波顿(Tim Burton)更数十年如一日地热爱童话与幻想了。从让他蜚声国际的《剪刀手爱德华》开始,他推出了一系列想象丰富,童心不老的电影,如《大鱼》,《僵尸新娘》、《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理发师陶德》、《爱丽丝梦游奇境》、《怪诞复活狗》(以及更早的1984版)、《怪奇孤儿院》、《小飞象》等等,都在源源不断地输出他哥特、浪漫、奇幻的童话世界观,用孩子的想象力折射出大人们的现实。
《潘神的迷宫》海报
唯一和他一样热爱怪诞童话的电影人,或许只有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从2001年的《恶魔的脊椎骨》起,吉尔莫·德尔·托罗就展现出对成人版童话的深厚兴趣。
2007年,他导演了《潘神的迷宫》,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作《恶魔的脊椎骨》的续篇,又仿佛是哥特版的爱丽丝梦游奇境——电影以小女孩的奇幻视角展现弗朗哥时代西班牙的残酷现实,拿下当年的三项奥斯卡奖。
2017年,他导演的《水形物语》更以其犀利的社会批评和大胆的想象力,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大奖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
《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海报
正如《魔戒》和《霍比特人》的作者托尔金(J.R.R.Tolkien)在他的文章《论童话故事》中写道,童话不仅是“童年的情怀”,在他为童话下的更深刻的定义里,童话是“传道”,是“突破我们世界限制的欢乐”,不仅带来全新的,纯净的视角看待现实,也为我们缓解了现实中的悲伤。